海捞瓷(一)
中国历史上外销瓷的一个分类。中国明朝末年,瓷器大量出口,而马六甲海峡作为亚、非、欧等地往来的海上枢纽,成为中国商船必经之地,一些商船因故在此沉没,所载瓷器打捞出水后统称为海捞瓷。二十世纪八十年代,海捞瓷在国际艺术品拍卖行市上出现以来,其拍卖成交价在不断上升。二零零五年末,国内拍卖业首次推出海捞瓷专场。业内人士认为,海捞瓷虽不能与明清官窑瓷器相提并论,但由于来自沉船,具有较明显的历史背景,所反映出的文化和历史价值不可低估。
目 录 1概述 2历史 3分类 1. 3.1 基本介绍 2. 3.2 瓷器类型 4收藏 1. 4.1 简介 2. 4.2 拍卖 3. 4.3 瓷器真赝 4. 4.4 辨伪要点

1、概述
外销瓷特指中国历史上那些以对外贸易为目的而生产销往海外的瓷器。多是明清时期通过贸易形式,由陆路、海路运出或由外商来我国收购、订制等经营方式而销往国外的。还有一小部分是通过对外国使者、元首的赏赐和馈赠输出,或按欧美上流社会乃至宫廷特需的订单制作的瓷器精品。
2历史
我国是陶瓷的发明生产制造大国,自汉代开始已有少量的向海外输出陶瓷器,从实物中可明显看出:汉代四系原始青瓷瓿(直径: 51cm)和晋代四系青瓷罐(高度:61cm),它们都巨大无比,是浙江越窑系青瓷的产品,出口时沉于海底的器物。从而证明在汉代浙江地区的窑口已能生产如此巨大精致而又薄胎(胎壁厚度只有0.8cm)的原始青瓷瓿,而并非到元代的“二元配方”才能烧制大件器物。
据史料记载,16、17世纪的欧洲人认为拥有中国的瓷器是一种荣耀。他们大量收藏
海捞瓷
中国的瓷器,从而带动了中国瓷器的出口量。明末外销瓷生产的质量非常好。外销瓷器的整体画面繁而不乱,又将东、西方的文化气息和艺术韵味结合在一起。一方面有非常优秀的工匠,另一方面国外特别是欧洲,订购的价格非常高。用最好的原料、最好的工匠、最精的工艺进行生产,所以外销瓷都能够达到非常高的水平。
在历史上,中国著名的瓷器就是经由“海上丝绸之路”销往各国,所以这条线路也被称为“陶瓷之路”或“香瓷之路”。由于船的装载量大,通常一艘普通中型商船就能装载上万件瓷器,因此在文物市场上有“一艘船十个墓”的说法。
3分类
基本介绍
“海捞瓷”中国历史上外销瓷的一个分类。对于无数收藏者来说,海捞瓷即神秘又生疏。过去的十年,在越南的南海岸,历史上五艘中国沉船相继被发现打捞失事的沉船隐藏着历史的沧桑,是埋葬在海底里的一段历史片断。密藏着那个时代的灿烂文明。中国“CHINA”,这个与瓷器同名同义的国家,在过去海上传播着东方的智慧和文明,影响着全人类的发展。
瓷器类型
青瓷
海瓷中没有发现早期青瓷,大都是宋代至清代南方景德镇、福建、广东窑的一些产品。一些精品都出自景德镇湖田窑烧制。所出青瓷的时代跨度从唐、五代、宋、元以至明都有发现。
白瓷
海瓷中白瓷占的比例较小。多出自江西景德镇、福建德化、广州西村一带的民窑。时过境迁存留海中,保存至今,实属不易,现是海瓷收藏家追捧的亮点。
青白瓷
青白瓷是指宋代以后以景德镇为代表创烧的一种釉色介于青白之间的瓷器。其釉青中泛白、白中显青,胎质细洁、釉色晶莹、光彩见影。海瓷中,这部分瓷器大都包装在封闭的容器之中,虽经海水长年浸蚀及打捞碰撞,但不乏完整器,个个釉色光亮,熠熠生辉。菱口龟纹碗是这一时期的典型代表,是青白瓷收藏中级别较高的一种。此外,还有盘、碟、盂、粉盒、圜底套钵等数个品种,都是这批海瓷中耀眼的精品。
青花瓷
海瓷中青花瓷占40%,基本都是釉下青花,元青花未见到完整器,是一些特征明显、可作研究之用的残件标本。

